当前位置:首页 >> 瑰宝聚焦 >> 特别策划 >> 浏览文章

人间四月话风筝(2017年5月号卷首语)

来源:不详 | 编辑:中华瑰宝杂志 | 时间:2017-05-03 | 栏目:特别策划 | 点击:4046

人间四月话风筝
 
  “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”又到人间四月天,大地柳梢绽绿、群花争妍,天上一日日多起来的风筝随着孩子的笑声,既带来了属于春天的希望,也勾起人们童年时期欢快地拉着风筝奔跑的成长记忆。然而,由中国人创造的风筝,并非仅仅是小贩在街头叫卖的一种玩具,风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它的功能与价值,随着岁月积累,已演变得更为丰富多元。  
 
  现代人们所称的风筝,在古代有着纸鸢、风鸢、纸鹞、鹞子等别名。这种模仿飞鸟形体制作的巧器,起源可以溯及上古的春秋战国时期。风筝以其能够迎风腾翔的特性,在不同情境里被赋予侦察、测量、通信、运输等军事用途。  
 
  东汉造纸术改进以后,能工巧匠们以纸裱替代木造,“纸鸢”之名应运而生。到了唐代,社会秩序与经济趋于稳定,在繁荣的大环境下,因节日盛行与市民休闲需求上升,风筝的主要功能由军事转向娱乐。无论宫廷与民间,每逢清明春暖,扫墓祭祖之余,踏青、蹴鞠、放风筝等游乐风气逐渐盛行。自此,对纸鸢的歌咏也日渐多见于文人墨客笔端,呈现出风筝审美意涵的转变。  
 
  时至五代,纸鸢的玩法翻新。明代陈沂《询刍录》记载:“初,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,引线乘风为戏。后于鸢首,以竹为笛,使风入作声如筝,俗名呼风筝。”从此有了沿用至今的“风筝”之名。
 
  风筝在中国的发展历经两千多年。作为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,它应用与现代飞机相似的空气动力飞行原理,展现中国古代卓越的科技智慧;作为精巧的传统工艺品,在艺术美感与结构技术上,它在历代匠人手中不断进化、推陈出新;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,它在10至13世纪先后传至韩国、日本、欧洲等国家和地区,散布至世界各地;作为艺术的综合体,它能够有机地将造纸、绘画、竹艺、书法等精华融汇合一。同时,与许多流行于民间的其他艺术形式一样,传统风筝的造型灵感来自自然界的花鸟虫鱼,表现中国民俗与自然的亲近意识,而其中吉庆祥瑞意象绵密繁复的应用,则具象反映人们丰沛的想象力,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。  
  
  如今,中国“风筝故乡”的身份早已为世界公认。在潍坊、南通、开封、阳江、北京、天津等传统风筝产地,仍有许多匠人与作坊传承这项古老的美丽技艺。其中,山东潍坊市在1988年被定为“世界风筝都”,成为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所在地。每年四月定期举办的潍坊国际风筝节会,更是吸引国内外风筝专家与爱好者欢聚一堂。  
 
  在这春暖花开的四月,我们期待风筝工艺的未来也如这看不尽的繁花一般,延续千年的美好,继续绽放夺目的光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