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> 瑰宝聚焦 >> 特别策划 >> 浏览文章

玉之喻(2017年2月号卷首语)

来源:不详 | 编辑:中华瑰宝杂志 | 时间:2017-05-03 | 栏目:特别策划 | 点击:2842

图片点击放大

   “玉,石之美,有五德者。润泽以温,仁之方也;理自 外,可以知中,义之方也;其声舒扬,专以远闻,智之方也;不 挠而折,勇之方也;锐廉而不忮,洁之方也。”——东汉许慎 《说文解字》

   玉在中国人心中有独特的地位。

   民间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说法,高贵、纯洁、雅 致、平和的格调,让玉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工艺品。人们相信玉是天地孕育出的灵物,亦能滋养人的身心,是具有吉祥寓意的信物。

   作为一种宝石,玉的珍贵价值不亚于金银,却不似那般奢华流俗,独具温润优雅的气质。作为一种工艺, 玉器在中国起源于七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,深远地影响了艺术与文化的发展,折射出中华民族对天、地、人的理解。

   中国人喜欢根据物质的特征赋予其人文内涵和精神寄托。许慎讲了玉的五德,而从他的定义来看,美丽的石头都可称为玉,这跟当代的科学定义是有出入的。不过,这也能看出,古人不是十分在意玉的物质属性,而更重视它的文化意涵。孔子也曾主张君子比德于玉,更归纳出了玉的十一德:仁、知、义、礼、乐、 忠、信、天、地、德、道,作为人们的道德规范和处世准则,儒家甚至强调玉应是君子日常必备的配饰。

   杨伯达先生曾总结道:在我国古代玉器诞生与成 长的全部历程中,均涉及历朝的宗教信仰、典章制度、社会道德,以及对清玩的鉴赏收藏等诸多观念意识、风尚习俗及其社会实践。在中国文化的核心地带,玉从来不曾缺席。当服务于祭祀、权力、殉葬的时代远去,它又长期代表着中国人道德观与审美观的重要部分。

   古代对玉器的衡量曾有重德次符的传统,至今则以装饰性与欣赏性更广泛地深入民间。当代玉雕达到了工艺上的高峰,作为玉文化发展链上的一环,也面临着继承与开创的时代课题。玉器的幽幽光泽几千年始终如一,它的神秘世界仍有待我们继续探索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