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> 瑰宝聚焦 >> 特别策划 >> 浏览文章

万里长城万里长

来源:不详 | 编辑:不详 | 时间:2017-05-03 | 栏目:特别策划 | 点击:2155

万里长城万里长
 
  绕城墙展开攻守之战,是古代战争中的主要形式。长城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一种防御工事,但它在中华文化 特质的形成过程中,却与黄河、长江一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它的地位并非一贯突出,战国以后对长城的修筑主要集中在秦、汉、北朝、隋、辽、金、明等朝代,而在唐、宋、 元、清等时期,由于疆域范围、政治背景和军事策略等原因,长城的作用则大大降低,甚至几近于无。
 
  七十多年前,在国破家亡、山河破碎之际,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曾用高亢的歌声呼唤长城,激励国人抗击侵略者的勇气与决心。“起来,不愿做奴隶的人们,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。”民族意识投射在古老的长城之上,长城则成为民族信念的物化象征。这堪称长城自诞生以来被赋予的最伟大的寓意,且已经奠定为一种牢固的民族共识。这是一种家国理想,一种美好的人心所向,我们根据自身需求选取了长城最具正能量的一层象征意义,尽管它原本蕴含的涵义远远不止这些。
 
  在两千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,延绵逶迤的长城穿越了广袤的山川平原,也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历史风云。它产生的内涵无比庞杂,对于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、民族性,我们若选择不同的出发点,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。对于长城历史意义的考量,永远是一项充满辩证的工作。民族感情令我们自豪于劳动人民构筑万里长城的伟大智慧,而历史课本却教育我们否定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暴政。作为历史上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隔离带,长城无法摆脱保守与封闭的特质,但它在另一个方向上为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提供了保证,且在事实上见证了轰轰烈烈的民族碰撞与交融。长城,本就是一个矛盾体。
 
  对于长城象征意义的认定,在不同时代、不同人群当中,因其阶级、立场、价值观的差异,显得难以协调。然而,当历史的烟云散去,长城也丧失了它的实用功能之后,今人对长城的情感却近乎一致了。功过、是非、曲直,人心自有论断,寻取其积极作用,指引前进的道路,才是真正的现实意义之所在。秦始皇筑了长城,还是亡了国,令人咏叹、反思了几千年;然而自秦以降,修筑长城的劳役都控制在合理的程度,历代再没有一场农民起义是因修长城 而起。这也恰是符合进步史观的主题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