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> 瑰宝聚焦 >> 特别策划 >> 浏览文章

赏心乐事谁家院

来源:不详 | 编辑:不详 | 时间:2017-05-03 | 栏目:特别策划 | 点击:2286

赏心乐事谁家院

  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……”

  1946年,梅兰芳在上海举行了他复出后的第一次公演,演出的不是本行京戏,而是搭档俞振飞演了几天昆曲。梅兰芳时隔八年重返舞台,在上海引起了轰动。当时还不到10岁的白先勇,由母亲带着,在美琪大戏院看了《牡丹亭》的一折《游园惊梦》。 那是白先勇第一次接触昆曲,美妙的音乐和戏词却悄然沁入脑海。就像佛家说的,一旦起心动念,也就有了因果。后来,白先勇每每谈起自己的昆曲因缘,都会追溯于此。

  白先勇的昆曲之旅,源于牡丹,也盛于牡丹。2004年,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《牡丹亭》开始巡演,十多年来演出两百多场,观众超过50万名,以其时尚而唯美的魅力风靡全世界。青春版《牡丹亭》一扫昆曲低谷期的颓势,重新唤回了昆曲的生命活力。21世纪初昆曲的复兴,绕不开两个重要契机:一是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,二就是文化名人白先勇的青春版《牡丹亭》。

  历史有其偶然,亦有其必然。和所有事物一样,昆曲无法摆脱家国命运与时代精神的影响,六百年时间里,它见惯了命运的繁荣与衰微。然而每到生死存亡之际,昆曲总能迎来新的生机。上世纪50年代初,一部《十五贯》曾被称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;而如果我们今天以同样的方式评价《牡丹亭》,却会感觉这样的论断太简单而绝对了。我们只能说,昆曲从来不曾失去它的美,它极为精致考究的剧本、音乐、唱腔、服饰、表演、舞美,完美地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,满足观众内心的愉悦。对于这样一份美好,总有人不忍心看着它消逝。

  美好的东西,往往也是脆弱的。尽管历史上也产生了草昆等衍生品种,但昆曲基本还是只作为一种高雅之物,上演于 王谢堂前。昆曲似乎总是保持着它优雅的身段,哪怕在最惨淡经营的时候,它也不会去低头逢迎。然而不管是汤显祖,还是莎士比亚,充满才情的文词纵然能够流芳百世,戏剧的生命力也不能脱离舞台而存在。在今天的我们看来,这样伟大的艺术具有的不仅是美学价值,更有遗产属性。曲高和寡不应是它们的宿命。正如汤显祖对的阐释,对意趣神色的执着,恒久符合着人类的真挚情感和美学享受,谁的内心不会因此而荡漾?